网站首页 机构组成 组织建设 权益维护 保障工作 宣传教育 经济技术 女工天地 财务经审 机关建设 产业工会
天气预报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阳泉工人
“工匠精神”的学习价值
字体:[ ] 日期: 2018-06-08 14:39:18 浏览次数:
来源: 宣教部 作者:刘海花

前不久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。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“工匠精神”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也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与思考。

  什么是“工匠精神”?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。有人总结为,从容独立、踏实务实;摒弃浮躁、宁静致远;精致精细、执着专一。在我看来,“工匠精神”就是一种情怀、一种执着、一份坚守、一份责任。

  记得大艺术家齐白石先生有一方印叫“大匠之门”。这是老先生为了不忘自己木工出身的经历而刻制的。当时白石老人在京城刚刚落脚,以鬻印为生,人家看不起他的木工出身,说他刻的印不行,只不过是个匠人,但白石老人却引以为自豪。正因为他木工出身的经历,给他的篆刻和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,才让他终成一代大师。

  在很长一段时间,尤其是在艺术界,人们对“匠人”是持否定态度的。说某某只不过是个匠人,其实是说他的作品离艺术还很远。但往往说这话的人,自己就是半缸子水。在我看来,但凡艺术大家都是从“匠人”华丽转身的。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,没有那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的态度,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。

  在书法界,有些写草书的人往往贬低那些只会写楷书的人,说他写的只不过是馆阁体,匠人而已;在篆刻界有些搞写意风的人说搞工稳路的人是“匠人”,没有自己的个性表达。其实说这些话的人,你要他写张楷书,刻个工稳风格的印章,他们大多数只怕是很难做到的。他们连“匠”的境界都达不到,更何论艺术呢?这就是浮躁心态使然!

  近些年,“私人定制”兴起,“工匠精神”逐步回归,这不是偶然,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在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下,很多的产品流水线生产,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个性,有的甚至粗制滥造、以次充好、薄利多销。这样的产品如果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有一定的销路,但处在现在的买方市场,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,他们需要真正有内涵、有情怀、有温度,好用、耐用的作品,一些马路货是难得有销路的。为什么近些年,很多人中邪似的抢购日本的马桶盖和纸尿裤,抢购德国的牛尿和止咳药等等?并非国人不爱国,并非崇洋媚外,确实是人家的产品质量过硬,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,用起来舒服、放心。如果国内生产的产品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人们何必劳心费神,甚至不惜花大价钱从国外购买?所以,政府在这个节骨眼上强调要进行供给侧改革,呼吁“工匠精神”是正当其时。

  不仅仅物质生产领域需要“工匠精神”,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也同样需要“工匠精神”。现今,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何止万计,生产的电影、歌曲何止千计,但真正让人记得,让读者、观众掏腰包买账的文化产品又有多少呢?今年公映的电影,除了《美人鱼》之外,其他的电影能让观众记住名字都很难。精神文化产品是人们的精神粮食,更加需要精细加工,如果总是编一集拍一集播一集,这样生产的电视剧,质量可想而知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久而久之只会自断生路。

  为什么如今很多人都钟情于“私人订制”?一是独一无二,凝聚着定制者与制作者的思想理念和情怀温度,有特定的意义。二是品质有保障,纯手工打造,耐看、耐用。越是贵重有品味的物品,人们越是向往“私人订制”。比如,瑞士的手表,意大利的皮具和小提琴,法国的时装,到现在为止很多都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,为的就是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艺术含量。

时代呼唤“工匠精神”,现实需要“工匠精神”。罗永浩先生在创立锤子科技的时候也强调要具有“工匠情怀”。我想这种情怀就是脚踏实地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、一心一意地做手艺。只有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,做精一件事,才能做出一流的作品,才不怕产品卖不出去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,同样也需要这样的“工匠精神”,只有这样,我们的企业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挺立而不倒!

   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人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强势智慧和能力。修齐治平的儒生精英,谋划出登高望远、经国济世的社会大略,是一种价值成功和卓越智能,默默无闻、波澜不惊的技术人员、勤杂人员等,通过劳动让社会完美有序、健康整洁,同样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积极价值、优秀能力。他们的平凡美、力量美、技术美,同样是对劳动精神、职业精神的坚韧的推动。如何培育工匠精神?

显然,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。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,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。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,淘汰落后重复产能,加强技术创新,其最终目的是“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,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。只是,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。道理大家都懂,问题的关键在于,我们该如何付诸实践?我们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?

其实,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。有人说,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、匠品出口国、匠人之国。中国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漆器、金银器、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。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只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?显然,工匠精神的有无,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。

试想一下,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,你技术精湛、追求完美,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,可惜,你所在的企业、你的领导只用“合格与否”而不是“完美与否”来评判产品质量。因此,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、你不被领导待见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,厂里的效益一差,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。此时,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?

再试想一下,如果你是个有追求、有理想的企业家,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,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。可是,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,但你贷不到款;如果幸运一些,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,新产品刚上架,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;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,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,你的产品卖不出去;再者,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、费尽心力,但收益却还不如邻家的阿婆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……这时,你还能守住初心吗?

前文提到,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,也是一种精神品质,其实,放大了看,工匠精神更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。我们的国家、社会是怎么看待工业生产的?我们对于工业生产恪守怎么样的标准、心怀怎么样的期待?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,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:品牌、百年老店、匠人、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,乃至社会心理、共识和氛围。

应该看到,德国、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,但德国通过“法律、标准、质量认证”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,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;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“质量救国”战略,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。因此,培育“工匠精神”,我们既需要“大国工匠”等榜样的激励,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:完善崇尚实业、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、法律法规,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。

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、有尊严,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,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……在如此土壤中,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。

Copyright 2013 www.ailinv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日博官网网站     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日博官网 联系地址:山西省阳泉市桃南东路192号
备案号:晋ICP备13007903-1
电话号码:2022724 E--mail:szghwgb@163.com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*768